資料來源
基督日報作者:陳佐人牧師 三藩市灣區歸正福音教會主任牧師、歸正學院教務長
引言基督教的中心不是聖誕節,而是受苦節與復活節,這是從救恩的角度看,因為保羅說,「基督若沒有復活,你們的信便是徒然,你們仍在罪裡」(林前15: 17)。並且受苦與復活是耶穌一生的焦點,這更可從四福音書的經文比例看見,四福音書中只有兩本(馬太與路加)記載了耶穌的出生,但四福音書均以四分之一 至一半的章數來描寫耶穌最後一週的事蹟。這種不成比例的篇幅顯明了福音書獨特的角度與目的,就是耶穌被「釘在十字架上殺了,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,叫他復 活」(徒 2:23-24)。既然耶穌生平的最後一週(從主騎驢進耶路撒冷起計算) 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,我們便應在記念耶穌的受苦與復活的期間,以更多時間仔細地思考其中的經文。
耶穌最後一週的事蹟是四本福音書的聚焦點,以馬太福音為例,主騎驢進耶路撒冷是記載於21章,所以全書28章中有8章是記述此段時間及其後的復活,在此段 馬太福音中,第24章是耶穌論末世,第25章是著名的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,而第23章便是責備法利賽人的七禍。這些均是極之熟悉亦極之重要的經文,值得我 們深思。其中特別困難的,便是馬太23章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責備。 「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!」(23:13,15,[16],23,25,27,29),連續七次近乎惡咒的斥責,不留一點情面,英文更直 接表達了其中的語氣:"Woe to you, teachers of the law and Pharisees, you hypocrites!"。為什麼主耶穌要如此不留情面地責備法利賽人? 究竟此段經文的現代意義為何?
1. 信心的必須性 (The Necessity of Faith)在我們批判耶穌的批判之前,我們應注意耶穌的引話:「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,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,你們都要謹守遵行;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,因為 他們能說不能行。」(23:2-3) 由此可見,耶穌不是否定文士和法利賽人信仰的「教訓」,而是批判他們信仰的形式,事實上耶穌甚至說:「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,斷不能進天 國。」(5:20) 既然是「勝於」就不是完全的揚棄。法利賽人的問題不是他們過於守律法,而是他們根本沒有達到律法的原意,就是要使人知道人不能靠自己的道德行為來達到神的 標準,律法是使人知罪,投靠神的恩典。可能有些基督徒會因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責備而感到尷尬,但此段經文正正表達了基督教的自我批判的精神。
事實上,正因為基督徒尋求神的真理,所以才有如此眾多的錯失與誤用。從來沒有人會仿造廉價的塑料手錶,但瑞士名錶的贗品卻可以是奇貨可居。信仰上的偏差故 然是令人痛心,但這絕不足以否定信仰的真理。勞力士手錶絕不會因為冒牌貨而貶值,反而因此更顯其獨有的價值。耶穌對法利賽人的責備是一場信仰的角力賽,是 耶穌基督真理的信仰與法利賽人假冒為善的信仰的交鋒,中間絕不存在著一種中立的無信仰立場,甚至連反宗教與非宗教者也是一種信仰立場。耶穌與法利賽人的對 立,不是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對抗,而是信仰的正用與信仰的誤用的對質。每一個人均有一己的信仰,法利賽人有法利賽式的信仰,無神論者有無神論者的信仰,世俗 主義者有世俗主義的信仰,而主耶穌是道路,真理與生命的信仰。二十世紀給人類的最大教訓之一,是無神論的馬克思主義在逼迫宗教之餘,竟不自覺地呈現出最強 烈的宗教性,見諸於共產黨員對黨領袖的膜拜。 問題不是有宗教信仰與無宗教信仰者之間的對抗,而是人人與生俱來之信心的正用與誤用(use and abuse)。
2. 批判的必須性 (The Necessity of Critique) 既然人人皆有信仰,沒有人是沒有信心的,那我們應該如何分辨正確或錯用的信心? 由此可見此段經文的重要性。耶穌在此以上帝兒子的地位,來挑戰人世間所有的宗教(非單針對猶太教)。耶穌首先審判自身的猶太文化(23章),然後審判萬邦 (24-25章)。耶穌對宗教的批判表明世上沒有一個宗教可以使人達到神的標準,事實上我們可以說不是基督教救人,而是基督使人到父神那裡去。所以連教會 也不能免於上帝的審判,故此彼得前書提醒我們「因為時候到了, 審判要從神的家起首。」(4:17) 上帝如何審判我們?就是以上帝真理的標準來判斷我們。文士和法利賽人的問題是假冒為善(hypocrite),就是不能在生活言行上相符於接受之真理。
他們首先錯用真理的知識,耶穌指出他們是「瞎眼領路」,因為他們錯解上帝的話語,並且還錯誤應用聖經的教訓。教會歷史中釵h的錯誤均是解經的錯誤,人若忽 視上帝的真道,必定招致信仰的偏差。第二他們錯用真理的權柄,文士和法利賽人「把天國的門關了,自己不進去,正要進去的人,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。」他們 「勾引一個人入教,既入了教,卻使他作地獄之子」,結果他們的事奉成為別人的絆腳石,神聖的權柄必定出於上帝,但人若妄用上帝的權柄,必定招致上帝親自的 管教。第三他們錯用真理的見證,就是「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見」,虛有其表,「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」,此種表裡不一致的宗教生活是上帝所憎惡 的。
主耶穌批判文士和法利賽人忘記了整個舊約的真正教訓:「那律法上更重要的事」—「公義,憐憫,信實」(23:23,參彌迦書6:8)。究竟何謂批判? 批判不等同批評,更不是全盤的否定,簡單來說,批判便是定義 (critique as definition),對事物的重新定義,一方面是糾正錯誤的認識,另一方面要建立正確的觀念。主耶穌在此不單批判法利賽人,更重新定義真正的信仰與靈 命:要謹守遵行上帝的教訓 (即使被假權威所錯用),內心與外表的一致,最後是「你們中間誰為大, 誰就要作你們的用人」,就是在知識,行為與社群上,按照真理而行,討神的喜悅。
3. 盼望的必須性 (The Necessity of Hope) 最後,主耶穌作出偉大的宣告說,「耶路撒冷啊,耶路撒冷啊!你常殺害先知,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。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,好像母雞把小雞 聚集在翅膀底下,只是你們不願意。」(23:37) 重複兩次對耶路撒冷的呼喚深深地表露了主耶穌的情感與哀悼,耶穌深愛耶路撒冷,同樣耶穌深愛世上每一個人,包括了你與我,每一個人都是在一生之中,不斷正 用與錯用自己的信心去接受或拒絕上帝的恩典,雖然人不斷抗拒上帝,但上帝卻「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,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,只是你們不願意」,這 是聖經中少有以母性的象徵來描寫上帝,充分表明神對人永不止息的大愛。人人生來均有對神的知覺與信心,但人卻錯用自己的信心,去信靠那不值得信靠的名和利 或世間的權勢。每個時代的人都以經濟、政治與軍事的力量來抵制上帝,而猶太人便是人對上帝的最高反抗——以宗教反宗教,從亞伯(創世記)至撒迦利亞(歷代 志下24:22),便構成了從希伯來聖經開始至結尾,一頁又一頁的先知殉道史。難道上帝就此棄絕了猶太人嗎?絕對沒有,耶穌甘願騎驢進耶路撒冷受死,為耶 路撒冷城哀嘆,便是上帝愛猶太人的明證。
相比之下,中國人也是一直抗拒上帝的福音與恩典,但今天上帝掌管歷史的手使中國教會,特別是家庭教會, 經歷了歷史上罕見的增長,另外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學者,因著改革開放而有機會接觸與相信福音,這些均表明了上帝對中國人的大愛。無神論者常視馬克思主義与基 督教,為非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對立,但隨著改革開放而來的交流,使越來越多的中國學者看見連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信仰。事實上,人人皆有信心,問題是你會如何 運用自己的信心,是正用還是錯用你的信心?你應將你的人生信靠給誰?耶穌說:「我告訴你們:從今以後,你們不得再見我,直等到你們說:奉主名來的,是應當 稱頌的!」(23:39),此句表明主耶穌會再回來此世界,帶給此世界真正的和平,公義與拯救,但願我們每人都能以正確的信心來迎接主。